茶行千里 自有不凡(一)
神奇的北纬30°。
在中国境内,这个纬线的周围便是传统名茶分布区,西湖龙井、洞庭碧螺春、君山银针、黄山毛峰等名茶全部生植在这条纬线周围。
赤壁市,金沙镇,也在这个纬度带。这个区域雨水充足、日照时间长、土地肥沃,最适宜茶树的生长,因为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为茶业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。
现在提到青砖茶,人们更多想到的是金沙,但最早的青砖茶还要从羊楼洞说起。羊楼洞是金沙镇下面的一个村,那里是青砖茶历史和文化的起点和源头。
青砖茶实质上是黑茶。青砖茶色偏黑,羊楼洞一带方言至今仍有将“黑色”称为“青色”的习惯,此为青砖茶名称之由来。
金沙是世界公认的黑茶的鼻祖地,从唐代开始,羊楼洞茶便一直兴盛不衰:从唐代的贡品“洞茶”到宋代的通货“砖茶”,甚至连接起繁荣了近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,成为“砖茶之乡”。至今,金沙集团186cc成色的“川”字、火车头、牌坊等品牌还是口口相传、深入人心。
寻迹茶园:松峰山自古天然宜茶
清明前的三月份,历冬后的气温慢慢升起来,雨水多而绵密。这样的天气,于茶叶种植,是大好事。
金沙,年均降雨量为1600毫米左右,又有250多天无霜,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雨水。羊楼洞有“六山二水二分田”之称,山地达到了一半以上,且大多为500米的低山丘陵,羊楼洞古街也因“万山如羊,楼房林立,洞泉如仙”而得名。
松峰山就在金沙镇羊楼洞古街的近旁。由于前一天小雨的滋润,山间的青竹和松树更加显得油绿,地下的竹笋耐不住寂寞拱出了头,山地里一些被砍伐过的茶树根部又发出了新枝,吐出嫩绿的芽。
松峰山,原本名为“芙蓉山”,是洞庄茶的原产地,素以“得天独厚,自古天然宜茶”之称而驰名中外。松峰山及周边湘鄂赣毗邻系幕阜山余脉,这里峰峦参差,坡地连片。
相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边疆后,农民军水土不服,食后腹痛。羊楼洞茶农从军赴边域,见状就将带去的茶叶给病者服用,服后三天,结果患者相继病愈。朱元璋建朝后,随即派大臣赴实地考察。大臣们见羊楼洞的芙蓉山上芙蓉盛开,花红满地,认为“花好不常开,好景不常在”。于是,就将芙蓉山那支靠近羊楼洞的山脉,长有松树的突峰命名为松峰山,意为“松树长青,茶香万古”。
沿着松峰山继续西走,山下是一片绿油油的平缓地区,眼前拿着茶筐嬉闹的孩子们提醒我,这里是一片茶园。
此处的茶园又被称为知青茶厂,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上山下乡的知青开荒种植的,不远处还有一个知青茶庄内的标语、图片、劳动工具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当年知识青年响应国家政策,开天辟地的情景。
这里号称“万亩茶园”,后来又经改良,一排排茶树沿着山坡有规律地排列着,弯弯曲曲的线条重重叠叠。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多大外出打工,一些茶园鲜叶采摘便使用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,一些学校,有时周末也组织部分中学生采茶,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劳动能力,又陶冶了孩子爱茶的情操,更让他们体验了制茶的不容易。
行走在茶园中间,发现这里的土是淡红色的,翻阅地方志才发现其中奥秘。这里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“锌、硒、锰、铁”等微量元素,雨水和高温造成土壤中大量碱性物质流失,比较稳定的铁、锰等化学元素一直处于水化氧状态而有所移动,但是遇到干旱就会脱水变成红色氧化物,固定在土壤中,使这片土壤更有营养、更加肥沃。
一片树叶到茶的历程
从茶园采摘下新鲜的茶叶,经过杀青、初揉、初晒、复炒等环节制作成干茶,接着历经短则数月长达数年的渥堆发酵,待自然的转化赋予其浓郁的香气后,再复制、紧压、烘制……直到大大小小71道工序完成,才最终形成一块金沙砖茶。这样繁复而精准的制茶技艺,已经沿着时间的轨迹走过了近200年。
未及厂房就闻到了茶香
关于金沙砖茶制作工艺的记载,可见同治年间修订的《崇阳县志》:“今四山俱种茶,山民借以为业。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,延及邑西沙坪,其制采粗叶,入锅火炒,置布袋中,揉成,再粗者,入甑蒸软,取捎细叶洒面,压做砖。竹藏贮之。贩往西北口外,名黑茶。道光季年,岁商麇集,采细叶曝日中,揉之不用火。阴雨则以炭焙干。”
2013年10月,金沙“黑茶制作技艺(金沙砖茶制作技艺)”入选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14年11月,金沙“黑茶制作技艺(金沙砖茶制作技艺)”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
1958年出生的甘多平是金沙集团186cc成色砖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。自1977年跟随金沙集团186cc成色制茶张沂等老师傅一起从事砖茶制作技艺至今,现任金沙集团186cc成色的副总经理。
甘多平对砖茶原料的讲究有着特有的执着。叶面要求大而厚,内含物质丰富,便于后续多次加工。鲜叶采割嫩度为面茶驻芽3叶较肥壮;里茶驻芽后第4-6叶,无隔轮叶、鱼叶;少量红梗夹白梗。
“金沙砖茶的制作技艺,近200年来几乎没有根本性的改变,只在部分环节有所改进。”甘多平带着我们参观茶厂,“如今在很多生产环节还能够看到‘历史的影子’。比如在茶厂,一条生产流水线也叫‘一副架’,就和当年压茶工艺有关。最初是将蒸好的茶叶放入模具,用杠杆压成型。后来就采用牛皮架,工人站在架上,将蒸熟的茶叶装进木斗,推动螺旋紧压。每副牛皮架需要装匣、提包、底吊、推盘、搬斗、出砖等十余个环节百余工人,还有发酵、翻堆、挖洞等其他环节的工人。”据他介绍,此后,在羊楼洞制茶的晋商学习俄国人,将牛皮架改成蒸汽压机,再升级为油压机、水压机,砖越压越紧。虽然技术有了升级,但“牛皮架”的说法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没到厂房,香气就飘逸过来。顺着香气,我们来到了压制车间。一进门,就看到十几个工人笼罩在白茫茫的蒸气中。尽管只有两口蒸笼,但在乍暖还寒的天气里,它们持续工作释放的热气,足够让这个将近两百平米的车间视线模糊。
工人说,水汽重是因为气压低,天气暖和时不会看到这种现象。大概是水汽太重,遮过了茶香,在蒸笼附近,并没有远处飘来的茶香气重。
金沙集团186cc成色第五代传人权威师傅说,厂里香味最浓的是烘制车间。在那里,半成品要在高温的厂房被烘干,随着水分减少,茶的香气也越来越浓。在烘制厂房。打开房门,一股幽香气扑鼻而来,果然,是经过烘制的老砖茶散发的香气最浓。
老砖茶之所以“霸气”关键在发酵
茶香,不光是闻出来的,也是喝出来的。甘多平说,将普洱、安化黑茶以及金沙的青茶砖放在一起,喝过的人都说,金沙的老砖茶“更霸气”,而这无不跟它的发酵过程相关。
对于黑茶来说,最独特、也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发酵了。在砖茶厂工作四十多年,如今已经退休的熊炳秋老人,经历了茶厂从国营到私营,从半机械化到机械化的变迁过程。在茶厂,他几乎待过每个生产车间,在发酵车间工作时间最久,有18年了。细数老青茶发酵的过程,从茶叶湿度、颜色变化到发酵时间。老人说,在发酵中,最关键的是掌握湿度,茶叶的湿度决定了茶叶的温度,进而影响到发酵的程度和好坏。
“经过初加工,厂家收购来的老青茶大概有15%的含水量”。熊炳秋说,发酵时,第一次(即渥堆)需要洒水,使其湿度达到28%-30%。夏天的湿度要大于冬天的,“夏天气温高,水分散发比较快。”这个环节就要靠多年的经验了,如果水洒多了,就会因为湿度过高而反应过度,高温会烧坏老青茶,“烧成黑色,后期加工会变成灰飞掉。”
根据熊炳秋的经验,大概一个礼拜左右,第一次发酵就可以完成。此时,发酵适当的“面茶”堆温达到50℃-55℃、堆顶布满红色水珠,叶色变为黄褐色。“里茶”堆温达到60℃-65℃,堆顶满布猪肝色水珠,叶色变为猪肝色,茶梗变红。
加一点水老青茶就能完成许多变化
渥堆完成后,还有陈化过程。从本质上来讲,陈化也是发酵环节,渥堆使叶内多酚类化合物等物质在水热作用下继续发生化学变化,消除青气和涩味,形成汤色橙红而浓、滋味纯和的特有品质。陈化可以促使这些品质更为突出。不过渥堆一般规模相对较小,最少时3万多斤老青茶就可渥小堆,等小堆渥好后,需要渥大堆。和之前的工艺一样,掌握适度的水分和温度。
这个环节的工艺基本靠工人的经验,操作不尽相同,有人会往复三五次,完成渥堆和陈化工艺。
熊炳秋说在渥堆一个星期后,就会成大堆,要将老青茶从上到下翻堆,保证温度和湿度均匀,也会适度洒水。为了大堆可以从上到下,里里外外通风顺畅,每个大堆需要打洞挖天沟——从上一直挖到堆底,打成“井”字形的坑洞。
“有时候,因为局部湿度或者温度高,还会打一些子洞。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观察。”
熊炳秋说,他们这里的工人基本都是“师徒制”,功夫基本都是从师父那里掌握的,比如“三多”经验——多看,看堆面水汽变化;多摸,用手插入堆内,试探堆温;多嗅,一般开始为水汽味,逐步转变为青臭气味、酸气味,到后期发出香气时,即为渥堆适度。
熊炳秋一直觉得发酵中的老青茶是有生命的,加一点水,它就可以完成很多变化。天冷时,你可以看到茶堆上热气腾腾,也可能因为水太多而死掉。“拿去复制的老青茶至少要满月,就像女人坐月子一样。”
不过,常年的发酵经历告诉他们,渥堆之后,陈化堆放的时间越久,老黑茶的优点也越突出。条件允许时,金沙老青茶的陈化,有时候会堆放一两年才会拿去加工。这样陈化堆放一定时间加工出来的青砖茶才别具一格,更显独特口感和风味。
(未完待续)